前不久,无锡市政府调研组考察了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调研组听了支部领导的智能农业、物联网种菜等智能项目后,当即希望支部展示有特色的示范项目。副市长史立军说:“政府必须给予大力支持,提供最好的资源,做一个成熟的政府,推动一个影响另一个。” 物联网播下“新希望” 从种植、收获、储存,到交易、配送、端上餐桌,无锡涉及民生的“菜篮子工程”正因农业物联网的引入而悄然进行着一场全新的“革命”。 惠山区的“蓝天绿色农场”是江苏省首个物联网农业示范区。农场内数百亩农田通过具有温度、湿度、光照、化学等一系列功能的传感器,对蔬菜生长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负责人张晓风说,长期以来,蔬菜种植依赖于农民经验的积累。但是“经验”有时候不靠谱。那一年,在他的农场里,20多亩生菜苗因为营养成分的调试值,损失了几万元。 2010年二三月,天气忽冷忽热。因为没有控制好温度,几十万棵白菜苗一夜之间“全军覆没”,损失了几万棵。这类案例在传统农业中屡见不鲜,成为农业生产的“通病”。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无锡的风起云涌,张晓风大胆选择将物联网引入有机蔬菜种植领域,成为当地乃至江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张晓风建设的示范区坚持“绿色环保、有机生产、抗农药残留”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标准。通过现代传感技术和软件信息技术,对有机作物从源头、生产、检测系统、快递物流进行全程可视化数字化管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全程可视化追溯和查询的平台。 这无疑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一次“革命”,也是物联网在广阔领域播种的“新希望”。 现在,一些接触“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农民尝试利用各种传感器对农产品(蔬菜)的生长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通过传感器节点,他们可以实时感知养殖中是否添加了有机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结合RFID电子标签,可以在每批苗木的质检和运输中有效控制来源、等级、栽培地点和具体人员。让物联网播种,汇聚希望。 “感知农贸”感知“安全便捷” 蔬菜的种植和贸易有着必然的联系。现实中,蔬菜贸易靠熟人、摊贩随意加价或降价的现象很普遍,蔬菜质量无法监控。“菜篮子工程”难以真正反映民意,意味着民生无法改善。 这时候“感知农贸”就应运而生了,它的前提是提高信誉度。新区新安街道建设的“感知农贸市场”,依托物联网感知技术,让食品安全隐患在这里无所遁形,居民购买食品可以安心、便捷。 这种“农贸市场”也能唤起人们对农产品安全储藏的期待。研究发现,物联网技术与冷库管理经验相结合,可以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指数。无锡田鹏菜篮子工程有限公司拥有全市最大的冷库,库容6万吨,淡季日吞吐量数百吨。目前比较集中的品类有海鲜、鸡肉制品等。而且还承担了储存肉类的功能。 该无线存储系统在众多科研院所和产学研合作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商业科技进步奖。据报道,这款“智能冷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