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知农业物联网 “农业物联网”这个名词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政府的推动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农业物联网的传播非常迅速。农业物联网提出的智能农业,推动农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农业物联网”已经成为一个经常听到的词。吉林大学在吉林省农村做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51.8%的农民听说过农业物联网技术,近一半的农民认为物联网技术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虽然从整体上看,吉林省人均耕地丰富,人均7.63亩(2009年统计),适合农场式农业生产,有利于耕地和资金的集中,为农业物联网技术提供了有利保障。从人均耕地只有1.55亩的山东来说,虽然具有很强的小农经济特征,但农业物联网技术也有很高的普及率。 据笔者调研,在山东,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济南周边,农民也对物联网技术有所了解。笔者在济南唐王镇调研时了解到,唐王镇经过多年的准备,即将应用物联网的农产品跟踪定位功能,将带有射频识别码的无公害白菜销往全国各地,这些地方记录着白菜的种植信息和检疫信息。虽然农业物联网的概念在当地农民中还比较模糊,但大家都知道这个小小的条形码的重要性。“它提升了品牌,拓宽了市场,卷心菜的订单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许多农民说。 广泛的社会认知是物联网技术形成产业的基础,在传统观念浓厚的农村,农业物联网的社会认知更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各级乡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政府主导的种植应用试点,为农民和农业物联网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而且从农村特有的文化传统出发,不再是对物联网概念的笼统描述,而是结合实际应用,从智能温室、食品溯源等具体实践向农民展示农业物联网的价值,并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