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农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以农业物联网为代表的智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客观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以山东为例。目前,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山东作为全国农副产品种植大省,具有农民人均耕地少的特点,这在沿海省份也很普遍。如文章开头所述,山东有很强的小农经济特征,不同于东北农民签订正式的土地流转合同,约定三五年的期限。而是农民进城打工,口头上把土地委托给亲戚朋友,这样在城市经济不好的时候不会失去土地和生计保障。土地为城市劳动者提供了缓冲,甚至有些土地废弃了也不会卖。因此,很难永久性地、固定地耕种大量耕地。 另一方面,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农业大棚、传感器、技术人员的投入。对于很多农民来说,仅仅是一个大棚就是一笔巨大的投资,实现智慧农业的其他设备价格往往比一个大棚还要贵。粗略来说,比如一个温室湿度传感器要几百元,一个土壤湿度传感器要1000多元,一个温室二氧化碳传感器要2000多元。而且这些产品都是消耗品,使用几年后需要更新,否则失去灵敏度的传感器在测量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重要指标时会出错,危及农作物的生长。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更重要的智能农业,技术密集度高,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以及农科院提供的农业专家或农业专家系统等软件,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