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努力提高中国大国农业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2/4/4 12:45:04您的位置: > 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 > 正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是农业大国。“十三五”时期,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我国大国农业竞争力,才能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竞争力,也是应对国内外农业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需要。国内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仍然是短板,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调整。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越来越重视提高农业竞争力。他们通过调整法律和政策,逐步取消对农业的直接补贴,转而加大对市场领域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以提高其竞争力,推动农业市场化进程。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应尽快补齐农业短板,努力提高我国农业大国竞争力。

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转变方式和结构。

003010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培育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

之所以要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是因为农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随着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多功能性日益明显。现代农业既要发挥传统生产功能,保障粮食供应,又要发挥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只有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才能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好地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因此,应加快转变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00061,买入)的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充分发挥各地区、各行业、各商业模式的比较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

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大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

103010建议完善现代农业科学创新和推广体系

就生物技术而言,既包括传统的农畜品种优化,也包括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加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就装备技术而言,过去更多的是理解为替代劳动力的生产工具,而今天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生产要素。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其中,要特别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尤其是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据此,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需要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重要生产要素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谋划,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广应用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资源要素组合。

003010指出,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传统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注重金融资本、科技、组织、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和深度开发,形成新的要素组合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农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四个方面。首先,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禀赋,集中于自己最擅长、最适合的某一领域、品种或环节,开展专业化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其次,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一方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连片土地的整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化服务将分散的土地经营主体连接起来,可以超越土地地块和家庭的界限,促进资金、科技、管理、设备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集中投入,极大地形成规模经营的溢出效应。再次,集约化管理通过对各种资源要素的科学、准确、减量、高效利用,提高资源组合效率。第四,综合开发可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缺失都会造成“短板效应”。只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努力实现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发展,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竞争力。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模式和服务模式两个方面,是大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农业生产方式看,农场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经营等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新型经营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新的商业实体是不同的。

的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农场经营类主体成员利益高度一致,劳动监督成本低,在种养业生产环节占据主导地位;合作经营类主体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市场谈判地位,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具有规模效益,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企业经营类主体技术装备先进、融资和抗风险能力较强,在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开展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农业附加值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从农业服务方式看,各类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专业化、系列化、多层次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服务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一些经营性服务组织以全托管、半托管方式,在供种供肥、农机作业、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为农户提供服务,既不改变农户承包关系,又保证地有人种、地能种好,在实践中显现出旺盛生命力。可以说,“多元化经营主体+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路径选择,是适应我国人多地少国情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
《建议》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这一现实难题、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进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依托。出现“谁来种地”问题,根源在于农业竞争力不强、比较收益不高,而这与农民的非职业化不无关联。从当前实践和发展趋势看,传统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是产生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群体;返乡农民工经过市场历练,有一定的资金、技术和营销能力,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核心力量;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过比较系统的基础教育,吸收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强,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储备;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具有生态农业理念和互联网思维的新农人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兴群体。可以通过针对性强、分门别类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掌握从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成为职业化的农村实用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和服务主体。
深入把握国情,发挥农业比较优势
相对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业资源禀赋丰裕的国家,我国农业资源总量不足、人均资源稀缺。但从比较优势角度看,我国农业资源存在多类型及其他相对优势,具备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条件。
从总体看,我国农业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比较资源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地貌丰富、气候多样,农业资源多类型、物种多样化特征明显。例如,我国高等植物种类占世界的10%,哺乳动物种类占13%,均位居世界前列。应充分利用这种独具特色的农业比较资源优势。二是比较产业优势。我国农业资源的多类型决定了各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各地应立足比较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不同产业,推动全国形成分工适度、布局合理、总量平衡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三是比较竞争优势。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相比,我国在园艺、畜牧等非资源性产品上具有相对竞争力;与日本、韩国相比,我国在粮食生产上又具有绝对竞争力。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就是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努力提高我国大国农业竞争力。

微物联
本文网址:http://www.weiwulian.cn/news/1474.html

微物联:全生态物联网项目开发,基于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软件协同物联网硬件的项目开发。为用户提供成套解决方案,IOT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应用、物联网产业、物联网农业,助力传统产业到智能物联网化的升级转型。

您可能感兴趣

全国热线电话

0531-86088957

周一到周六8:00-21:00(北京时间)

  • 业务合作:1761613580@qq.com

  • 微信联系:SEOCEO

Copyright 2015 - 2022

微物联 WeiWuLian Technology Co., Ltd.

物联网/www.weiwulian.cn/鲁ICP备1800802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