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是适应新信息技术革命、新智能革命,关注人类健康的新发展理念。
实施“互联网智慧农业”
有利于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和城乡协调发展。
智能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智慧农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但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无线传感器监测、远程监控系统、云计算等技术日趋成熟,并逐步应用于智慧农业建设,使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智慧农业建设。
智慧农业在中国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智慧农业的产业规模已经达到4000亿元,2015年达到6000亿元。目前,智能农业技术已应用于温室植物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诸多领域。
智能农业内容
1智慧管理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集约化生产都需要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监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地形复杂,如果采用传统的勘测方法,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精力成本巨大,精度较差。
无线传感器
使用无线传感器可以使信息实时、低成本、快速、高精度。获取土壤、气候、水、作物品种、动植物类群等资源信息不再困难,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能力将大大提高。现代农业宏观管理和预警决策手段更加丰富,管理和决策过程更加科学和智能。
2智能生产和管理
农业生产系统由四个要素组成,即农业生物要素、农业环境要素、农业技术要素和农业社会经济要素。
每个元素都包含许多因素。各种农业过程的内部规律和外部关系用数学模型来表达,即建立农业数学模型,包括定量模型、定性模型或定量与定性模型相结合的模型。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产生了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模拟决策系统、农业自动化系统等。从而使农业生产系统生产的产品更安全、更有竞争力、更有效地保护资源和环境,并使农业生产系统更加智能化。
农村、农场和农业企业通过计算机系统经营和管理农业生产,通过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各种农产品的市场动态,从而做出自己的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将使农民直接与国内外市场建立联系,确定农业生产和销售策略成为可能。
3智慧组织
现代农业是集种植、养殖、生产、供销、内外贸易、农业、科教于一体,以市场为主导、基地为龙头、基地与农民相联系的经济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组织体系。
信息技术是使这种组织更加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更透彻的感知技术,更广泛的互联技术,让这类组织充满智慧,及时了解国内外各种农产品的市场动态,与国内外市场建立联系,及时在组织间传递这些信息。组织成员之间更容易联系和共享信息,组织的决策也更容易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新农村生活更加智能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三农”的规划、服务和管理,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实现农民和农村的高质量生活。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三农”的共性问题制约着智慧农业的发展。对此,中商产业研究院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缺乏聪明的农业专业人才。
农业智慧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的高科技水平,而科技水平的研发是由科研人才创造的。因为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大多是50岁左右的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对高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弱。
据了解,我国8亿多农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不到7年。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只有13%的人受过高中以上教育,49%的人受过初中教育,38%的人受过小学以下教育。
因此,智慧农业的发展急需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科技推广人员。建议建立人才吸引机制,鼓励专业人才投身智慧农业建设;组织培养智慧农业实用人才。
农业生产规模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传统农业长期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劳动力转移困难,土地流转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阻碍了智慧农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促进土地流转是问题的关键。
建议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大部分农民进入二三产业,剩余农民从事初级生产。大量流转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农业软件业普遍缺乏现代软件工程开发和市场拓展能力。
在中国软件产业的应用领域,农业远远落后于金融、电信、交通、电力、医疗等行业。第一个原因与农业产业实际需求的滞后有关;二是从事农业软件研发的科研院所和公司大多规模较小,缺乏现代软件工程开发的实力和基础,软件工程质量较差,基本没有后续的软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