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用“翅膀”让智慧农业更“有脑子”

发布时间:2022/4/4 12:52:12您的位置: > 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 > 正文

近日,位于兴隆山脚下的甘肃裕兴智慧农业示范园成了“网上名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农业专家的目光,因为园内从耕种到采摘的整个农业生产过程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完成:通过手机APP打开喷头,让每一株植物都有均衡的营养和雨水;同时,基于物联网的大数据平台,可以全程记录农产品的生长和成长过程,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APP“溯源”。
像甘肃省裕兴智慧农业示范园,目前,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向传统农业渗透,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了智慧基因。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相继推出,深刻改变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产品经营体系和流通格局。因此,依托互联网的智慧农业成为农业领域的热点之一。
10月中旬,国务院发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行布局,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指出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必须着力推进供给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其中,智慧农业龙头工程被列入创新强农重大工程。
大数据:让农业更“聪明”
据农业部日前发布的《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今年以来,在北京等省区市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建设了生猪、柑橘等8类农产品大数据。试点方案鼓励基础较好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的机制和模式,推动大数据在不同区域和领域的发展应用。
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将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对数据进行采集、整合和分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参考。
专家指出,传统农业多是“看天吃饭”,依靠个人感觉和经验进行农业活动,而智慧农业则加入了大数据的作用,变得智能化,仿佛会思考、精准化。就像购物软件会把比较匹配后的信息推送给消费者一样,智慧农业中的大数据也是如此,为农民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
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体现在很多环节。在农业生产环节,农业大数据可以通过提供气候、土壤等大数据,为农民种植和管理提供参考。同时监控环境。在农产品流通中,农业大数据还可以帮助提供和预测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帮助农民规避一定的风险。
在甘肃裕兴智慧农业示范园,“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改变了技术人员的操作模式。这个数据平台可以24小时收集作物生长信息,然后实时反馈到园区的总机电脑上。此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电脑中的信息,在手机上设置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条件,一个人就可以轻松掌握整个温室的生产。此外,不仅有个性化定制、单品预订等销售服务,还有线下体验和线上消费的结合,降低了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在江苏无锡,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传统的耕作模式,开始通过传感器与农作物“交流”,成为智能农业时代的新农民。例如,无锡市锡山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在蝴蝶兰和水稻的育苗过程中,系统
此外,无锡台创园还在原有的智能农业服务平台上建立了智能云计算平台,依托台创园建立的害虫数据库、水环境数据库、土壤环境数据库等数据库,对感知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对农作物所处的环境进行数据分析。这样,农业技术人员无需到达现场,即可远程智能监控作物生长状态和环境状态。
西北农工商大学校长助理霍;f大学,分析了这份报纸,认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一方面打造了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交易流程及相关农业项目的精准控制;另一方面,帮助构建智能决策管理系统:实现监测、评估、决策、风险管理支持系统的准确判断。因此,随着农业的发展建设,特别是物联网概念和技术的引入,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10月25日起,上海青浦区李安堂镇1600亩茭白示范基地将使用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三四架无人机在一块足球场大小的茭白地来回飞行,不到5分钟就能完成喷洒任务。雾化后的农药在无人机螺旋桨的力量下迅速被推到农作物下面,容易被吸收。
本次植保使用的无人机是DJI MG-1农业植保机。据了解,DJI在沪组建了两支MG-1植保队,专业飞行员近30人。从今年3月开始,植保队在上海累计面积达1万亩,喷洒对象包括水稻、玉米、菱角、桃等作物。
上海市青浦区农机站站长陈伟说:“无人机的植保效率是传统人工作业的40-60倍。同时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喷洒安全性。这次行动既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示范,希望更多的农民能够亲眼看到无人机植保的优势。”
无人机植保作业只是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一个缩影。当前,科技创新正在全面改造传统农业的发展业态、发展链条和生态,驱动现代农业向高效化、品质化、智能化发展。如果说农业大数据是智慧农业中的“脑力”,那么科技创新将让智慧农业更具活力。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控手段更加先进和智能化,可以随时为农民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参考。
在广东顺德,“桑吉鱼塘”的养殖模式曾名噪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极端气候给水产养殖带来的挑战,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优势逐渐降低。2009年,位于顺德的生生农业集团引进——工厂化养殖,颠覆了过去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建设了工厂化养殖基地。
“水来自基地边上的西江活水。我们通过暗管将生活用水引入基地。取水时我们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进入水泥池后我们还通过调水技术来对水环境进行控制。”广东顺德生生农业集团负责人王小林说。在基地,有100多个视频探头实时监测着水质的数据变化,一旦指标发生变化,系统会给出提示,养殖管理人员将立马针对出现的问题而对水质做相应的技术处理。这样养出来的鱼当然受欢迎、让食用者放心。
  智慧农业中的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新技术的使用,还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良好运转。
  2013年,无锡市为了完善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和推广作用,先后成立了不同农产品研究所、研究院以及展销中心共同组成的无锡市农业“一院五所一中心”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这些不同的机构,根据无锡市农委的要求及其自身建设的目标,进行相关的技术研究、新品种的研发以及国际国内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引进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和项目,并积极开展项目建议咨询、专业培训等服务,通过这些合作和服务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进一步推动无锡市这些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加速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当下,农业科技的进步,正在由原来主要注重‘增量’的高产技术转向既要‘增量’更要‘质量’的高产优质高效技术,由原来的露天生产技术转向设施农业技术,由原来的单一功能技术转向农业的多功能集成技术,由原来的产中技术转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技术,不仅有生产型,还有加工型、服务型的技术,农业技术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迅速扩展。”无锡市有关负责人在评价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时这样表示。
  未来发展:还需各方配合推进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今年,从《“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到《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再到《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都突出强调创新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这些政策措施和重大规划,为智慧农业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坚实前提和有力保障,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开始的时间较晚,虽然在稳步推进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当前,中国的智慧农业发展还只是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只是依托农业产业链、农产品价值链的某些环节、某些片段探索性地应用信息技术,或者说只是将涉及到智慧理念、农业技术、方法的一些片段在生产过程中有所应用。比如塑料大棚,传统的做法是白天人工将大棚卷起,晚上展开,现在能够做到自动卷放。”在霍学喜看来,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管理工程技术和农艺技术的集成度、契合度还不够,涉农数据的采集能力、数据挖掘能力及分析能力、数据及信息服务能力和管理及治理能力还比较弱,中国农业的智能化程度还不太够。整体而言,中国农业技术及装备水平还有待提高,技术集成度及成熟度还不够,尤其是技术的有效配置方面比较落后。
  比如,在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进行的1600亩茭白示范基地无人机农药喷洒过程中,无人机的专业飞手仍然紧缺,作业量无法满足农户需求。无人机喷洒农药未能覆盖上海总体需求的1%,专业飞手的缺口是其中掣肘之一。因此,这又显示出另一个问题,相关的农业科技人才略显不足,智慧农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员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
  “因此,作为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新业态,智慧农业需要规划引领,资源聚合,其发展必然经过一个培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霍学喜说。
  从人才资源来看,智慧农业的发展应当与其他产业发展、社会进步是同步的,因此在农民中培养一批具有技术管理能力的人才十分必要。而智慧农业发展需要依托的关键技术(如智能传感、作物生长模型、溯源标准体、云计算大数据等)还存在可靠性差、成本居高不下、适应性不强等难题,需要集中科研力量,加强研发,攻关克难。
  从政府支持方面来看,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一种新模式,智慧农业需要政府支持,重点突破。智慧农业具有一次性投人大、受益面广和公益性强等特点,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实施有重大影响的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工程和建设国家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更重要的是,智慧农业不仅仅是科技或者政策的单一叠加,而应是各方资源的整合,通过调动各种因素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让农业发展充满人的智慧。
  因此,在霍学喜看来,智慧农业的落地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全力配合推进。
  “比如要提升资本对智慧农业的关注度,就需要进行农村产权制度的深度和系统化的改革,让农户的经营权能够从承包经营权中分出来,并能够有效流转和资产化。另外,当前农村的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滞后,这也需要政府加大这方面的公共投入力度。”霍学喜说。

微物联
本文网址:http://www.weiwulian.cn/news/1779.html

微物联:全生态物联网项目开发,基于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软件协同物联网硬件的项目开发。为用户提供成套解决方案,IOT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应用、物联网产业、物联网农业,助力传统产业到智能物联网化的升级转型。

您可能感兴趣

全国热线电话

0531-86088957

周一到周六8:00-21:00(北京时间)

  • 业务合作:1761613580@qq.com

  • 微信联系:SEOCEO

Copyright 2015 - 2022

微物联 WeiWuLian Technology Co., Ltd.

物联网/www.weiwulian.cn/鲁ICP备1800802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