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连续十二年增加,我国各种农产品人均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价格昂贵。比如农药滥用,食品安全问题,农业竞争力不足,农业增产、进口增加、库存增加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低端农产品滞销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力发展以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作为一种集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于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精细农业生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精准科学施用农药和节水灌溉,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即保护青山绿水,实现绿色、安全、优质的产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商、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和农业。
智能农业基础设施初步形成,前景广阔。
从发展规律来看,智慧农业是一种现代化的先进生产方式。农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农业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分别是手工和机械阶段。农民使用机械化生产并不意味着种植的品种和产量高效,农药、化肥、水等各种资源使用得当,种植技术提高。农业进入3.0甚至4.0的方向是掌握包括土壤、环境、植物生长在内的全过程。在智慧时代,需要用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智能来管理作物的生长过程。
如何实现智慧农业可以借鉴日本农业。日本农业中,97%的日本农民菜地不足3亩,农产品供应高度依赖进口。这和中国小农经济的结构很像。在发展智慧农业方面,中国基本借鉴了日本的经验。在规模化经营和农牧业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等农业大国的经验。
根据日本发展智慧农业的特点,首先,政府应发展农场的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发展,实时监控和指导农业的发展。日本近两年开发的农业技术信息网络系统,借助公用电话网、专用通信网和无线寻呼网,将大容量处理计算机与大型数据库系统、Internet网络系统、气象信息系统、无人值守温室管理系统、高效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和个人计算机用户连接起来。相关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和使用连接到网络的各种数据。
目前,中国在信息化方面做得很好。目前,我国行政村宽带接入比例达到95%,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4兆每秒(Mbps),农村互联网用户增加到1.95亿户,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高到32.3%。农业部网站及时准确发布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农业科教、市场价格、农资监管、质量安全等信息。平均每天860万次点击。覆盖部、省、地、县四级的农业门户网站基本建成。1316个“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平台上线运行,形成了部省协同服务网络。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平均每年2000多万个电话。
信息化农业科研体系初步形成。最新《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透露物联网技术I
其次,要完善农业科技生产的信息支持系统。小农没有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在日本,29个国家农业研究机构、381个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和570个地方农业改良和推广中心都已联网。271种主要农作物的栽培要点可以根据品种和地域特点在网上详细查询。其中,570个地方农业改良推广中心可以与农业协会或农民进行双向在线咨询。此外,日本正在逐步完善农资和农产品销售的网上交易系统。
在中国,自2008年以来,国家已向国家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组织网络拨款30亿美元。在建立之初,这个网络包括50所大学、340个研究所、200家公司和2000多名农学家。同时,中国拥有一支70多万人的技术推广队伍,覆盖农业各个领域。
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设稳步推进。建成了两个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综合重点实验室、两个专业重点实验室、两个企业重点实验室和两个科学观测实验站。一大批科研院所、高校和IT企业相继成立了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推出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即便如此,要将如此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大量的小规模农田实践,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公共服务能力仍然薄弱。
从软硬件装备方面,农业核心技术和智能装备研发及集成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大田种植、设施园艺栽培、畜禽水产养殖、农业机械作业和动植物疫病防控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适合农业、方便农民的低成本、轻简化、“傻瓜式”信息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尚未广泛普及,农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农业物联网产品和设备尚未实现批量生产,分级、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中国智慧农业的未来前景非常广阔。2013年中国智慧农业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2015年达到6000亿元。智慧农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温室种植、养殖业、农产品溯源等诸多领域。
这只是生产领域的应用,在大数据的流通和销售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指导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大数据迫切需要政府搭建平台。
智能生产推动农产品标准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等智能化手段,为实现农产品流通和零售智能化提供基础,将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进而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农产品可视化品质溯源系统、智能化冷链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手段,可以实现物流环节的全程可控,精准了解供需信息,指导企业经营。
想要从种植的角度上提高中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就要首先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现在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立”-即所有权、经营权和承包权分开。在产权制度上为规模化提供了可能。有了规模化后就可以开始智慧化的投入。有了智慧化农产品科研实现更高效且标准化生产,同时科研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有了这些标准化的生产,所有的产品的质量就有保证,同时可溯源,那么最困扰电商的信任就解决了,销路就有保证了。而且所有的产品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反过来指导农业的生产,比如经常看到大白菜喜获丰收,但是菜农却痛哭卖出去,收购价格都低于成本价,最后只能烂在地里。为什么你在生产前就不能确定哪种产品是不是会好销售呢?因为农民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你即使能了解你们县里的生产状况,你知道全国的生产状况,乃至用户的口味吗?而大数据就能算出来。
当然这些数据要慢慢累积起来。
最近几年农产品电子商务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5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倍以上。2016年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在线经营企业和商户达100万家,预计全年交易额将超过2200亿元,占整个电商交易额的比重从4.6%上升到6.2%,增幅达35%。
尽管农村电商发展迅速,但部分地区还存在农产品买难卖难和农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营造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如基础设施、基本培训,以及相应支撑体系,政府还要加强公共服务,搭建好公共设施平台,比如仓储设施、配送体系,因为农产品电商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仓储设施及易残损等问题上。企业是需要一定的业务量,才会进来提供对应服务的。业务量大了之后,物流企业也才会来,更多配套体系才会参与进来。
所以,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是政府搭台,做好公共服务和游戏规则的制定,企业唱戏,加强智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与落地,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最活跃的分子,应该是智慧农业的主体。用户端,要加强培训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