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记者从成都市农委获悉,该市对四川省农科院与成都市郫都区的农业科技合作模式进行总结后认为,这种模式实现了农业经营主体、政府、院校三方共赢,也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条可持续的路径。
据悉,2010年,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花卉、乡村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郫都区与四川省农科院签订了为期10年的科技合作框架协议,试图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熟模式。2013年6月26日,以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何忠全为首席专家的“郫县农业专家大院”成立,先后聚集了105名三级专家。
七年来,郫都区累计投入农业科技资金712万元。双方创新应用了医院与地方政府“实质性合作、制度化运作、无缝对接”的“三化”科技合作模式,建立了农业服务体系,形成了“农民点菜、专家做饭”的科技需求响应服务平台,打造了智能农业云平台管理系统,率先探索了公益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据统计,通过合作示范推广新品种82个、新技术61项、新成果8项,增加直接经济效益1.4亿元。成功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2万个,申报批准“成都现代农业双创孵化园”2个,申报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2016年,郫都区“三品一标”面积由该所合作推进,达到23.99万亩,比2010年增长50.2%。示范带动行业总效益增加超过45.3亿元。
专家认为,郫都区的院地合作模式,打破了农业科技服务越位错位,重复投入与服务真空并存的局面。2015年5月,成都市政府与四川省农科院签署农业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将农业科技合作上升到市级层面,近期提出将在全市推广。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