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近年来,海门大力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全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开启了海门现代农业的“智慧时代”。 从“两脚泥”到“指尖管理” 随着“网络基因”的植入,农业生产逐渐从“面朝黄土,踩着泥巴”转变为“指尖管理”。 从2010年开始,海门引进并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截至目前,海门的物联网技术不仅满足了水产养殖的需求,还延伸到农业生产的诸多领域,包括设施园艺、畜禽养殖等。给更多的农民带来便利和实惠。截至去年底,海门市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44个,占全部南通市的18%,其中设施农业示范点26个,畜禽养殖示范点15个,水产养殖示范点3个,分布在海门高新区、长乐镇、临江新区等10个区镇。 在物联网技术的带动下,海门农业园区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海门农业园区种植的蔬菜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人工成本明显降低。据测算,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基地平均亩效益比过去增加了1500多元。 从“卖篮子”到“一网打尽” “智慧农业”的发展对农产品品牌的提升和销售渠道的拓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海门适时出台文件,鼓励发展八大农业电商品牌,促进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苏红食品有限公司是海门农业电子商务的领头羊。几年前,苏红食品有限公司创办了“苏红生鲜”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并开设了“苏红生鲜”天猫店。经过三年的发展,苏红公司线上线下双增长,在南通、海门等地开设了13家高端实体生鲜店,建设了占地30亩的智能冷链配送中心。去年网上销售额达到1.5亿元。 海门有很多像苏红食品这样的农业电商,基本涵盖新鲜果蔬、红木制品、海门各种农副产品等网络销售的形式包括在淘宝、JD.COM、Suning.cn等第三方平台开店,在微信平台微信官方账号设立微商城,在自有网站宣传销售。 截至去年底,海门的农产品网店已发展到40多家,网上销售额超过2.3亿元。销售品种从全规模向特色品种、品牌多点开花,海门山羊肉、万年香砂芋头、四色宝豆等特色产品声名远播。 从“信息封锁”到“信息立交桥” 发展“智慧农业”,既要突出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又要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以前各种涉农信息都要转几圈才能到我们手里。现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信息通过平台第一时间‘发送’到村里。”玉洞镇长圩村村民沈说起新成立的“益农信息社”时,充满了敬佩之情。 近年来,海门大力建设和完善市、镇、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全力有效解决农业技术等信息普及到户“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海门先后推出“12316”、“海门农业网”、“海门农业信息网”等网络平台,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政策、技术等信息。据了解,“12316”短信平台有4000个用户,去年发送技术和政策信息近20万条。 日前,海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