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县南王店村村民吴,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今年春天,他管理的1000多亩小麦长势良好。这两天农技人员测了一下含水率,大部分地块都缺水分。于是,吴在田里打开水肥一体化微型喷灌设施,麦苗一次性施肥浇水。 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河北省正在推广的节本增效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每亩节水50-100立方米,每亩增加有效种植面积60-70平方米。它能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步施肥和浇水,提高水肥利用率,小麦提质增效200元以上,深受农民欢迎。 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北省顺应农业发展由增产向提质转变的大趋势,大力提高高新技术利用率,加快不同作物集成技术研发和应用。 围绕小麦、玉米、蔬菜、棉花、食用菌、中药材、杂粮杂豆、马铃薯、油料、水果、生猪、奶牛、肉牛、羊、蛋鸡、草业、特色海产品和淡水养殖等18个产业,河北省组建了11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和6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这些团队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展科研开发和技术集成,制定系统的配套种植养殖技术模式,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协同创新,制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目前,河北省种植的所有农作物都有成熟的、可推广的集成生产技术,从优良品种到品种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技术只有被农民掌握并应用到生产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河北省建设了2675个基层农业推广站,组织实施了108个农业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共培训职业农民10.36万人。 现在,说起科技种田,石家庄栾城区农民赵俊海对农机深松、秸秆还田、播后镇压、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一次性综合治理等小麦生产一体化配套技术了如指掌。通过集成技术的应用,他种植的“田亮”牌优质小麦紫优5号品质优良,价格是普通小麦的两倍多。 有了很多像赵俊海这样的农民,写在纸上的集成技术变成了生产中的实际行动,河北省农业新技术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来自省农业厅的信息显示,2017年,河北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推广小麦一行一种、千斤水等节本高效集成技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河北省小麦优质率达到73.1%,高于全国10.1个百分点。 可以说,高效种养一体化技术促进了农业节本降耗、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通过手机控制,可以自动控制棚内温湿度,实现水肥自动定量供应和蔬菜病虫害远程诊断。一个立体化、多功能、全方位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在这里大显身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精准农业的发展。合作社的果蔬病虫害发病率下降了一半,农药使用量减少了一半。产品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 现在,河北省省级农业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已经启动。该省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在6个农业设施蔬菜基地、2个水产养殖基地、6个畜牧养殖基地实施物联网试点示范建设。通过试点建设,物联网技术不仅应用于设施蔬菜、规模化养殖等领域,还应用于大田作物。 在宁县北楼下村渤海粮仓建设项目小麦基地,省农科院技术人员安装了测量土壤墒情的智能灌溉系统和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在办公室电脑上管理田地。河北省还在全国率先建成智能农机决策管理信息平台,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农机深松作业智能监控全覆盖的省份。 智慧农业的发展正引领河北省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迈进。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