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已经过去,但海拔1500多米的黔江区白土乡唐三村,依然是一片郁郁葱葱、丰收景象。道路两旁的生菜种植基地里,密密麻麻的绿色球形生菜长势良好,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包装成熟的生菜,收集起来统一配送。 “我们的莴苣并不短缺。”吴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邱笑着告诉记者,今年球形生菜收成不错。300亩球形生菜亩产可达4000斤以上,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 据邱介绍,村海拔高,气候凉爽,与平原和丘陵地区形成明显的季节差异。非常适合种植反季节蔬菜。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唐三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优势,以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山区反季节蔬菜。种植芥蓝、圆生菜、萝卜、花椰菜等1200亩。以便30多名当地人可以在附近工作。 唐三村发展反季节蔬菜,只是黔江区围绕实施“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计划”,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为方向,发展特色惠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一个缩影。今年全区将按照“规模化、基地化、优质化、特色化”的要求,构建绿色、循环、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施“亩产万元立体农业综合增收计划”,按照5000亩的规模标准和“十个一”的工作模式,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记者近日从区农委获悉,今年全区将稳定烤烟面积,进一步优化种植面积,突出种植优势,种植烤烟3.22万亩;壮大水果产业,新发展猕猴桃、脆红梅等优质水果1.6万亩,改造低产果园8000亩,建设脆红梅、食用菌、丑橙等特色产业示范带3条;大力发展特色蔬菜,建设羊肚菌标准化种植基地2000亩,种植(培育)其他食用菌6000万株,播种蔬菜30多万亩,其中标准化青菜2万亩,高山萝卜5万亩,魔芋1万亩;稳步推进中药材产业,新发展白术、银杏等中药材1万亩,深化道地中药材深加工水平;利用山塘、池塘、稻田等丰富资源,引导发展泥鳅、鳗鱼、大闸蟹等生态水产,增加养殖基地5000亩。 同时,全力推进三次产业融合。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抓手,以培育乡村旅游为纽带,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平台,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汤种乡和阿彭河“一江两岸”建设农村综合体,继续实施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弘扬乡村菜传统烹饪技术;培育加工型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泡椒、地牛、牛肉干、食用菌等深加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青山绿水、良好生态等稀缺资源,重点发展特色产业配套、高山避暑纳凉、民族民俗等特色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公园、农家乐、客房、工作体验等;继续推进阿蓬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加快乡村旅游连片开发,优化农业景区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