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云”育秧,利用“云平台”发送指令进行旋耕,如今,在河北广大农村,农业生产不再是“背对黄土”的吃力活动。因为有了“智慧”的加持,农业生产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
在育苗旺季,曲周县苗圃产业园智能温室里,技术员刘瑞平坐在满是绿色的电脑前,监控着蔬菜苗的生长情况。电脑屏幕显示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秧苗生长情况一目了然。
刘瑞平说,以前管理这片占地100多亩的大棚菜苗,需要十几个人。现在有了智能管理,他一个人就够了。
产业园大棚培育茄子、辣椒、豆角等7大类20多个品种的蔬菜种苗,采用水肥一体化、立体栽培、潮汐灌溉等一系列先进农业技术。他们搭建了嫁接愈合室,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完全可控,并采用红外线杀菌技术,使嫁接苗成活率达到99%。
2月24日,沙河市农机手姜一大早就接到了沙河市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网上订单任务。他立即赶往沙河市侧井村,半天就完成了80多亩地的旋耕。
“我们在网上接单,就像‘网约车’一样。现在春耕忙季,每天能接到200亩左右土地的旋耕订单。”姜说,在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像他这样的农机手还有42个,合作社根据他们的地址,通过智能管理云平台,就近给他们发送订单。
管理云平台还可以实时监控作业情况。合作社理事长宋丽打开云平台后向记者介绍:“在这个管理平台上,你可以看到我们所有农业机械的分布情况。黄色的是它的操作轨迹,蓝色的是已经接受操作的轨迹。每个经营者每天干多少地,在这个平台上一目了然。”
管理云平台还可以实现远程受理,确保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无误。
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河北去年出台《河北省智慧农业示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加快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到2022年,大型设施种植、畜禽、水产养殖智能化应用比例达到60%以上,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到2025年,建成100个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生态农业展示创新应用示范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化应用率达到100%,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数据互联互通、服务高效便捷的智能农业发展目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