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立足自身实际,以点带面,积极发展智慧农业。目前已建成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8598亩,8个基地15种农产品安全质量可追溯;搭建了集生产计划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物联网管理、网络融资、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生鲜优配平台。红河农产品电商年交易额超过2.8亿元。“互联网农业”在红河州方兴未艾。农民指尖生产,农业企业互联网掘金。 指尖上制作 俯瞰大庄水库的堤岸,开远市一家一种植业有限公司的600亩蔬菜基地在阳光下铺展开来,平坦的地块、纵横交错的水渠和道路,交织着不同的色彩:绿色的地块即将收割,深褐色的地块正在翻耕,白色的地块时而被自动灌溉系统喷洒出水雾。 嘉益公司董事长王忠禹向记者演示了如何利用手机应用实现远程田间精准管理:“田间的小型数据传感器将每个地块的养分、水分、温度等数据传输到控制电脑,手机即时显示,需要浇水施肥。在客户端控制电磁阀就可以了。” 据王毅介绍,该基地规划总规模为2600亩,规划总投资6800万元,分三期建设。已建成的600亩属于一期工程,总投资1120万元,集成了农业专家智能系统、农业生产控制系统、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三大系统。“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农业产业的标准化、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田间管理的高效化和电子商务的智能化。”王毅说。 谈到田间生产转型升级带来的变革,王忠禹滔滔不绝:“600亩土地智能化管理后,一天就能节省1万元的人工成本。通过水肥一体化,主根土壤始终保持适宜的水分和养分,实现节水节肥。因为对温室温度和湿度的监控非常精确,所以提高了作物的质量和产量。此外,在田间安装了高清摄像系统。一旦发现农作物出现异常情况,可以迅速拍照,发给各地的农业技术专家,对症下药。” 基地一角,红河州六大高原特色农业小气候观测站之一的大庄气象站正在运转,监测风、温、湿、雨量、日照等。24小时不间断,并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帮助附近5.7万亩田地有效防御农业气象灾害。 据统计,自2013年基地建成以来,蔬菜年总销量达3600吨,其中包括基地生产和从农民手中收购的蔬菜。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辐射带动种植面积1000亩,解决就业120人。